本文內容是整理成考專升本層次藝術類的專業基礎課,藝術概況科目考試相關的藝術接受考點,分享相關知識可供考生復習了解。
1. 藝術傳播的涵義
藝術傳播是指藝術信息的傳遞和交流,是藝術信息在社會系統中的運行。
藝術傳播具有公共化與個人化相互交融的特點,可借助一定的物質媒介和傳播方式,將藝術信息傳遞給藝術接受者,使其得到擴展。
2. 藝術傳播的要素
構成藝術傳播的要素分別是藝術傳播主體、藝術傳播內容、傳播媒介、受傳者和傳播效果。
藝術傳播主體即藝術傳播者,是指藝術傳播活動中控制與發送藝術信息的人或機構。
藝術傳播內容是指通過傳播媒介傳送的藝術信息。
傳播媒介是用來承載并傳遞藝術信息的載體和渠道。
受傳者是指藝術傳播活動中接受到藝術信息的受眾。
傳播效果是指藝術信息在傳播活動中產生的效應及其對受傳者的影響程度。
3. 藝術傳播的方式
藝術傳播的方式有多種,先后出現口頭傳播、文字傳播、印刷傳播和網絡傳播等方式。在現代社會中,藝術傳播的主要方式有現場表現傳播方式、展覽性傳播方式和大眾傳播方式。
現場表演傳播方式,是指傳播者與受傳者面對面進行藝術信息傳播的方式,具有溝通直接、手段多樣、反饋及時、互動性強等特點。如戲劇、音樂會等。
展覽性傳播方式,是指在一定的場所陳列藝術作品,供觀眾直接接受藝術信息的傳播方式。如在美術館、博物館或廣場等舉辦的畫展、雕塑展等。
大眾傳播方式,是指專業化的媒介組織運用先進的傳播技術進行大規模藝術信息傳播活動的方式,主要包括報刊、廣播、影視、網絡等。
4. 藝術鑒賞的性質
藝術獎賞是一種以藝術作品為對象、以受眾為主體的欣賞活動,是接受者在審美經驗的基礎上對美術作品的價值、屬性的主動選擇、吸納和揚棄。它是一種積極能動的再創造活動。
具體表現:
第一,藝術作品必須經過鑒賞主體的審美再創造活動,才能真正實現其社會意義和美學價值;
第二,鑒賞主體對藝術作品不是消極被動地接受,而是積極能動的再創造;
第三,從最根本的意義上講,藝術鑒賞同藝術創作一樣,也是人類自身主體力量在審美活動中的自我肯定與自我實現。
5. 藝術鑒賞的主體能動性
對藝術作品審美娛樂屬性的享用;對藝術作品審美認知屬性的認知;對藝術作品文化價值的闡釋;對藝術作品形象或意境的再創造。
6. 審美期待
審美期待是藝術鑒賞的準備階段,指接受主體在欣賞之前或欣賞過程之中,心理上往往會有一個既成的結構圖式,它使接受者具有審美需求,并希冀在欣賞中得到滿足。
審美期待可分為形式期待、意象期待和意蘊期待。
形式期待指形式鑒賞者由于藝術作品的類型或形式特征而引發的期待指向;
意象期待指接受者由于作品中特定的意象或形象而引發的期待指向;
意蘊期待指接受者由于作品呈現的深層的審美意蘊、人生哲理和情感境界而引發的審美期待指向。
7. 鑒賞流程,包括直覺與感知、體驗與想象、理解與創造。
直覺與感知:
藝術直覺是指人們在審美活動中對于審美對象具有一種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與領悟的能力。
審美感知是指人們在注意審美對象形式特點的同時,也已開始關注審美對象的意義。
鑒賞活動是在直覺與感知的心理基礎上開始的,將使鑒賞者完成對作品形式美的注意和對其意義的初步感受。
體驗與想象:
在鑒賞活動中,主體以自身審美經驗為基礎,潛入作品情境之中進行審美體驗,不斷推進與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的交流與融合。同時由于審美想象和聯想的展開,鑒賞者可以與作品或藝術家,洞察其深層意蘊,并逐漸生成審美愉悅。
理解與創造:
理解既包括對于作品的形象、情境、形式、語言的審美認知,也包括對于作品整體價值的追尋。藝術鑒賞的結果是接受者審美再創造的完成。鑒賞者對于作品中形象、情境、典型和意境的補充與完善,正是審美再創造的結晶。
【推薦閱讀:成考專升本藝術類專業加試內容是什么】
8. 審美效應,主要表現為共鳴、凈化和領悟
共鳴是指在鑒賞過程中,接受者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命運所打動,從而形成的一種強烈的心靈感應狀態。
不同時代、階級、民族的鑒賞者,在鑒賞同一部作品中,可能會產生相同或相近的審美感受,也可稱作共鳴。
凈化是指接受者通過對藝術作品的鑒賞和共鳴的產生,使情感得到陶冶、精神得到調節、人格得到提升的狀態。
領悟是指接受者在鑒賞藝術作品時,由此引發的對于世界奧秘的洞悉、人生真諦的徹悟以及精神境界的升華。這是一種更高層次的審美效應。
9. 藝術批評的性質
藝術批評是根據一定的思想立場和美學原則、理論體系,對以藝術作品為中心的一切藝術現象進行理性分析和審美判斷的創造性文化活動。
10. 藝術批評的類型
在藝術批評史上出現過多種批評形態,主要都是圍繞“客體世界”、“藝術家”、“藝術作品”、“讀者(接受者)”等藝術活動要素進行的。
社會歷史批評立足于“客體世界”來評價藝術,強調藝術作品必然自覺或不自覺地打上這個社會歷史生活的深刻反映程度以及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力。
心理學批評從創作主體的精神世界入手來評價藝術。既可以從藝術家的創作動機、創作中的心理活動來理解藝術作品,也可以從藝術作品中折射出的心理因素出發來反現藝術家的心理狀態。
文體批評認為藝術作品本身是一個自足的整體,其意蘊和魅力需要從文本去尋求,注重藝術作品的文本語言和物質媒介。
接受批評模式強調從接受者的角度研究藝術活動,認為觀眾、聽眾和讀者的接受過程才是藝術研究的中心所在。這種模式突出了接受者在鑒賞藝術作品過程中的能動性和創造性。
以上是成考專升本《藝術概論》考試有關藝術接受的相關知識點,考生復習考試內容,可了解參考。想了解更多考試復習信息,可站內搜索相關文章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