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諫逐客書》載于《史記-李斯列傳》,作者為李斯,戰國時期的楚國人,對于秦始皇統一全國起到重要作用,其散文長于說理,富有文采。這里的“書”不是書信,而是上書,奏章,為古代臣子向君主陳述政見的一種文體。
課文講解
本文以秦國歷史上四位君主納客而成就帝業為據,說明客卿之功;列舉大量事實說明英主不應該重物輕人,并從理論上面說明逐客與納客的利害關系,從而指出逐客是不利于秦國事業發展的,逐客是錯誤的。
詞語解釋
1、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竊:私下;過:錯誤
2、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以:因此;殷盛:富足;樂用:樂于為國效力
3、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獲:俘獲;舉:攻??;治強:富強
4、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散:使......散;從:合縱;西面:面向西;施:延續
5、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向使:當初假使;卻:拒絕;內:納
6、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纾航y一;制:制服
7、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讓:排斥;擇:選擇;就:動詞,成就;卻:推卻;明:光大
8、卻賓客以業諸侯。(業:動詞,使......建功立
9、來丕豹,公孫支于晉。來:使......來
10、強公室,杜私們。杜:杜絕
學習要點
本文第二段分析:采用歸納法,從歷史上說理。以秦國歷史上四個國君納客而成就帝業。注意事項:要記住四個秦國的國君的名字及事情。
本文第三段分析:從現實說理。先用大量事實鋪陳秦王愛的“物”全不是秦國出產的,與秦王用人上排斥客卿進行對比,然后指出重物輕人與秦王統一天下的目標相悖。
正反對比的論證說理方法
第二段:穆公,孝公,惠王,昭王等四君以“客之功”是正面論述,與“向使”的反面推理,構成對比;第三段:對物的“非秦者愛”與對人的“為客者逐”構成對比;第四段:“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與秦的“棄黔首以資敵國”構成對比;全文都是以納客之利來對比逐客之害。
鋪陳的寫法,用鋪陳寫法,更大量運用排比句完成。第二段:“西取”“東得”“迎”“來”:“拔”“西并”“北收”“南取”“包”“制”。第三段:更是鋪陳秦王喜歡珍寶,美色,音樂。
【推薦閱讀:成考語文答題技巧有哪些】
重點段落分析
文章第二自然段,劃分層次為兩層。
第一層“昔穆公求士——由此觀之,客何負于秦哉?!弊C明秦國歷史上任用客卿建功立業的事實。第二層,驅逐客卿是不對的。
采用論證方法,第一層是歸納法,第二層是對比法。
所列舉的四位秦國國君任用客卿的側重各,穆公爭霸,孝公變法,惠王擴張,昭王安內。任用客卿各有側重,有利突出客卿的多種作用。
文章第四自然段,這段的中心論點,論述了逐客之害。劃分層次為兩層,第一層“臣聞地廣者粟多——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钡诙印敖衲恕?/p>
論證方法,第一層:類比法;第一層與第二層之間:對比法。修辭方法,排比,對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