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考專升本層次,文史、外語、中醫、中藥學類專業,參加統考有政治、英語和大學語文科目考試。而且這三科可以通過多背、多讀、多寫的方式復習,有些考生想知道語文科目可背誦的考試內容。那,成考專升本語文必背有哪些?
成考專升本語文可以進行文學常識、文言文知識、古詩詞鑒賞、現代文閱讀理解、作文類型等考試知識點的學習,必背的內容可結合考試大綱進行備考。下面廣東大牛成考網整理大學語文考試相關知識點,可供考生參考。
文學常識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 。最初稱為《詩》 或《詩三百》,由于孔子曾以它為教導學生的教材, 漢代學者因之奉為經典,遂稱為《詩經》。其基本句式是四言,間或雜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種句式,常常采用疊章的形式 。
屈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首創香草美人的象征性意象。其開創的楚辭同《詩經》共同構成中國詩歌乃至中國文學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兩大源頭。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后學記錄孔子思想、言行的著作;《宋史》中有“半部論語治天下”話,強調了《論語》古為今用的巨大功效。
中國歷史散文,是中國小說產生的主要源頭,是中國小說區別于西方小說的一個鮮明的民族特;司馬遷《史記》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唐詩形式多樣,各體兼備,即繼承發展了古體詩,又完善了近體詩。古體詩又稱古風,對音韻格律的要求較寬,句無定數,篇章可長可短,能自由換韻。近體詩對音韻格律要求嚴格,故又稱格律詩,包括絕句和律詩。
宋詞風格一般分婉約和豪放兩派。這一分法始見于明人張綖的《詩余圖譜》。宋代文學的集大成者蘇軾以雄大的才力、開闊的胸襟進入詞的創作領域,開拓了詞的題材、意境、風格與表現手法,主張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
元雜劇是中國戲劇的成熟形式。宋元南戲與元雜劇的形成是中國戲曲藝術發展到成熟段的重要標志。關漢卿、王實甫、白樸、馬致遠被稱為元曲四大家。
文言文學虛詞
介詞
“以”作為介詞,用法較多且意義復雜,但基本內容是表示動作行為的依據或憑借,其余用法可視為這基本用法的引申和變化。說明如下:
表示時間,相當于“在”、“于”,有時可據需要譯為“按照”。例如:以元朔五年為輕車將軍。(《李將軍列傳》)
表示原因,原因是導致某種結果的邏輯根據,可譯為“因”、“因為”、“由于”等,也可直接翻譯為“憑著”、“憑借”。例如: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馮諼客孟嘗君》)
表示關涉或處置對象,相當于“把”、“讓”等。例如:矯命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卷。(《馮諼客孟嘗君》)
表示帶領,可以帶領、帶領的其實也一定是可以依賴、,有時也可直接翻譯為“憑”、“靠”。例如:以爾車來,以我賄遷。(《詩經 氓》)
表示憑借,基本用法和意義是表示動作行為以某人、某物為依據或憑借,可譯為“用”、“拿”等。例如: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陳情表》)
表示憑借某種身份、資格或地位從事某事,意義更為抽象。例如: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陳情表》)
表示以某事或某種技能為依據或憑借,可譯為“用”“拿”外,也可以譯為“憑借”、“依照”、“根據”等。例如:王好戰,請以戰喻。(《寡人之於國也》)
副詞
作為副詞的“以”主要表示某種情態或語氣。例如:君家所寡有者,以義耳。(《馮諼客孟嘗君》)——以:只有,也就是。
連詞
作為連詞的“以”的語法功能與“而”類似,通常只用于表示順承接續的種種關系,可譯為“就”、“來”、“而”、“然后”、“而且”等,也可不譯。例如:且碩茂,蚤食以蕃。(《種樹郭橐駝傳》)——蚤食以蕃:果實結得早而且結得多。
綜上所述,成考專升本語文必背的知識點,有文學常識、古詩詞或文言文相關知識,以上知識點可供參考,具體復習內容參考大綱學習。想了解成人高考考試相關信息的考生,可咨詢廣東大牛成考網在線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