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分解過程的特點和速率決定的因素
分解過程的特點和速率決定于待分解者的質量,分解者的生物種類和分解時的理化環境條件。三方面的組合決定分解過程每一階段的速率。
12、頂極群落的主要特征
頂極群落的主要特征有生物量高;總生產量/群落呼吸??;凈生產量低;群落結構和食物鏈(網)復雜;物種多樣性和生化多樣性高;群落穩定性高。
13、引起種群波動的原因
時滯或稱為延緩的密度制約,存在于密度變化及其對種群大小的影響之間;
過度補償性密度制約;環境的隨機變化
14、估計次級生產量
按同化量和呼吸量估計生產量,即P=A﹣R;按攝食量和扣除糞尿量估計同化量,即A=C﹣FU
利用種群個體生長和出生的資料來計算動物的凈生產量;
凈生產量=生物量變化+死亡損失
15、動物集群的代價
增加對食物的競爭;對于捕食者增加顯眼性;增加感染疾病的風險
16、生物種間關系的基本類型
偏利;原始合作;互利共生;中性作用;競爭;偏害;寄生;捕食
17、高斯假說的中心內容
當兩個物種利用同一種資源和空間時產生的種間競爭現象。兩個物種越相似,它們的生態位重疊就越多,競爭就越激烈。
18、自然選擇的類型
以選擇結果分三類:穩定選擇;定向選擇;分裂選擇
以生物學單位分四類:配子選擇;親屬選擇;群體選擇;性選擇
【推薦閱讀:成考專升本《生態學基礎》考點2】
19、謝爾福德耐性定律
生物的存在與繁殖,要依賴于綜合環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項因子的量(或質)不足或過多,超過了某種生物的耐性限度,則使該物種不能生存,甚至滅絕。這一理論被稱為謝爾福德耐性定律。
該定律認為任何接近或超過耐性下限或耐性上限的因子都是限制因子;
每一種生物對任何一種生態因子都有能夠耐受的范圍,即生態幅;
在生態幅當中包含著一個最適區,在最適區內,該物種具有最佳的生理和繁殖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