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成人高考專升本的考生,報考農學類專業,需要進行生態學基礎科目的專業基礎課考試,選擇題多數內容是課本知識,簡單題也主要是考查考生的理論知識掌握程度。為此,本文整理相關的考點,可供參考。
1、生態學的概念及其研究對象和范圍。
生態學是研究生物與其周圍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一門科學。因為生物是呈等級組織存在的,所以從生物大分子、基因、細胞、個體、種群、群落、生態系統、景觀直到生物圈都是生態學研究的對象和范圍。
2、生態學的分支學科
根據研究對象的組織層次分類:分子生態學、個體生態學、種群生態學、群落生態學、生態系統生態學、景觀生態學與全球生態學等;
根據生物類群分類:植物生態學、動物生態學、微生物生態學等;
根據生境類型分類:陸地生態學、海洋生態學、森林生態學、草原生態學、沙漠生態學等;
根據交叉學科分類:數學生態學、化學生態學、物理生態學等;
根據應用領域分類:農業生態學、自然資源生態學、城市生態學、污染生態學等。
3、生態學發展經歷的階段有四個時期
生態學的萌芽時期,在公元16世紀以前;
生態學的建立時期,在公元17世紀至19世紀末;
生態學的鞏固時期,是20世紀初至20世紀50年代;
現代生態學時期,20世紀60年代至現在。
4、生態學研究的方法
生態學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調查研究、實驗室研究以及系統分析和模型三種類型。
野外調查研究是指在自然界原生境對生物與環境關系的考察研究,包括野外考察、定位觀測和原地實驗等方法。
實驗室研究是在模擬自然生態系統的受控生態實驗系統中研究單項或多項因子相互作用,及其對種群或群落影響的方法技術。
系統分析和模型是指對野外調查研究或受控生態實驗的大量資料和數據進行綜合歸納分析,表達各種變量之間存在的種種相互關系,反映客觀生態規律性,模擬自然生態系統的方法技術。
【推薦閱讀:成人高考專升本生態學基礎考試重點】
5、種群具有不同于個體的基本特征
種群具有個體所不具備的各種群體特征,大體分3類:
種群密度和空間格局;
初級種群參數,包括出生率、死亡率、遷入和遷出率。出生和遷入是使種群增加的因素,死亡和遷出是使種群減少的因素。
次級種群參數,包括性比、年齡分布和種群增長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