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
1. 越南戰爭是冷戰中的熱戰,六十年代中期美國開始( )
A. 介入越南事務,扶植親美政權
B. 發動特種戰爭,出錢出槍出顧問
C. 擴大戰爭,美軍大規模參戰
D. 采用越南人打越南人戰略,逐步撤軍城市地標一般是指城市中獨特的建筑物或者自然物,如摩天大樓、教堂、雕像、燈塔、山、水等。
答案:C
這題考查20世紀60年代中期美國侵越戰爭。
解析:1954年以后,美國逐漸取代法國在印度支那的地位。美國為阻撓越南南北統一,長期霸占越南南方。在20世紀60年代把戰爭強加在越南人民頭上,進行由美國軍事顧問直接指揮南越傀儡軍的“特種戰爭”,六十年代中期又派部隊到越南南方直接參戰,把“特種戰爭”升級為“局部戰爭”,侵越美軍逐漸增加到五十多萬人。
2. 毛澤東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提出黨的工作重心必須進行轉移,主要是指( )
A. 由階級斗爭轉移到經濟建設
B. 由鄉村轉移到城市
C. 由恢復經濟轉移到加速發展
D. 由農業轉移到工業
答案:B
本題考查了中共七屆二中全會的內容。
解析:毛澤東在七屆二中全會上指出,在新形勢下黨的工作重心實行戰略轉移,即從鄉村轉到城市的問題。從現在起,開始了由鄉村到城市并由城市領導鄉村的時期。黨的工作重心也由鄉村轉到了城市。
3. 新中國成立初期,為建立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 統一管理財政經濟
B. 沒收官僚資本
C. 調整勞資關系
D. 打擊投機倒把
答案:B
本題考查了建國初期的經濟措施。
解析:新中國建立時一窮二白,無論是工業還是商業,在當時都很難發展,沒收官僚資本對國民經濟建設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建立了新中國的經濟基礎。
4. 屈原是我國歷史上的偉大詩人,他采用楚國方言,寫出大量優秀詩篇,其中包括( )
A. 《春秋》
B. 《道德經》
C. 《詩經》
D. 《離騷》
答案:D
本題考查了屈原的創作內容。
解析:屈原,戰國時期楚國人,是中國最早的浪漫主義詩人,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偉大的愛國詩人,作品主要代表有《離騷》《天問》《九歌》。
5. 為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漢武帝建立了一套嚴密的監察制度。這一制度是( )
A. 行省制度
B. 刺史制度
C. 郡縣制
D. 封國制
答案:B
這道題考查漢武帝創立的刺史制度。
解析:刺史制度是漢武帝在秦御史監郡和漢初丞相史出刺基礎上的獨創,目的是為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是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產物。
【推薦閱讀:成考高起點《歷史地理綜合》歷史考點】
6.20世紀初,歐洲形成兩大軍事集團對峙的緊張局勢,其中最早結盟的是( )
A. 德奧意三國同盟
B. 英法同盟
C. 法俄同盟
D. 英俄同盟
答案:A
本題考查20世紀初歐洲兩大軍事集團。
解析:1879年,在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的推動下,德奧簽訂同盟條約,對付俄國。l882年,意大利加入,形成“三國同盟”。另一軍事同盟為英法俄三國,形成“三國協約”,形成于1907年。因此,最早結盟的是德奧意三國同盟。
7.1921年,蘇俄從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過渡,其開始的標志是實行( )
A. 糧食稅
B. 租讓制
C. 租賃制
D. 自由貿易
答案:A
本題考查蘇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過渡的標志。
解析:國內戰爭結束后,為了解決國內的經濟困難和政治危機,根據列寧的提議,俄共(布)“十大”于1921年通過了以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的決定。這標志著蘇俄進入了實施新經濟政策的時期。
8.1581年,明朝內閣首輔張居正為了緩和階級矛盾,增加政府財政收入,推行新的賦役制度。 這一制度被稱為( )
A. 兩稅法
B. 方田均稅法
C. 一條鞭法
D. 攤丁入畝
答案:C
本題考查明朝的一條鞭法。
解析:1581年,明朝內閣首相張居正為了緩和階級矛盾,增加政府財政收入,把原來的田賦、徭役和雜稅合并起來,折成銀兩,分攤在田畝上,按田畝多少征稅,叫做“一條鞭法”。
9. 南宋海外貿易發達,被稱為當時全世界最大的國際貿易港口是( )
A. 明州
B. 廣州
C. 泉州
D. 溫州
答案:C
本題考查南宋國際貿易港口城市。
解析:南宋時期,中國東南地區是亞洲海洋經濟最活力的區域之一,以泉州為中心的航海貿易為龍頭,與亞洲海域“北洋”“東洋”“西洋”實現了連接與互動,形成了東方世界的海洋經濟圈,因此泉州也成為當時全世界最大的國際貿易港口。
10. 在中國近現代史上,規定“凡分田,照人口,不論男婦,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則多分,人寡則寡分,雜以九等”,產品留足口糧后,其余歸國庫的文件是( )
A. 《天朝田畝制度》
B. 《臨時約法》
C. 《中國土地法大綱》
D.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答案:A
本題考查太平天國時期的《天朝田畝制度》。
解析: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后,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關于產品的分配,根據“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歸上主”的原則,每戶留夠口糧,其他歸國庫。目的是想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